名作赏析
首页名作赏析
视图 列表

直隶易唐蔚等县地质矿产

责任者:李捷

年代:1922

内容摘要:
朱庭祜、李捷合著,发表于《地质汇报》第六号,1924 年。
1919 年 4 月,李捷奉命赴直隶西部进行地质矿产调查。途经涞水、易县、蔚县、涞源、阜平、曲阳、唐县、完县、满城诸县,工作范围南北长 300 余里,东西宽 160 余里,历时 60 余日,考察了区域内的地形、地层、构造、矿产,重点勘查了涞源、易县的石棉矿、曲阳县灵山镇煤田、阜平县炭灰铺煤田,并测绘完成《直隶易唐蔚等县地质图》(1:50 万),本文也是该区域由我国学者完成的较早的地质调查报告。

调查直隶井陉县地质矿产报告

责任者:朱庭祜;李捷

年代:1924

内容摘要:
李捷、张文佑,发表于《地质论评》第二卷第二期,1937 年。
1920年3月8日至6月28日,朱庭祜与李捷调查了河北井陉铁矿及附近各县地质矿产,历时110天,完成500平方公里面积的1:10万地形地质图1幅、160平方公里面积的1:5万井陉县及岗头村一带地形地质图和各煤矿区域位置图1幅。书中对该区域的地形、地层、构造进行了简单概述,对区域内煤矿、铁矿的分布、矿量矿质、开采运输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中国山脉考

责任者:翁文灏

年代:1925

内容摘要:
原文发表于《科学》第九卷第十期,1925 年。
文章从地质学特别是从构造地质学角度,科学地论述了中国各主要山脉的成因和分布,奠定了我国山文学研究的基础。批驳了所谓“两水之间必有山”、“天下山脉发源于一”及“沧海桑田”等长期流传似是而非的观点,对中国山脉的成因提出自己的科学分类,促进了中国地理学的进步。
文章参考了大量的古籍和外国科学家著作。首先介绍了古籍中的中国山脉图,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缺点;继而介绍了欧美地质学家从地质学角度来谈中国山脉或山系,重印亚洲山脉图、东亚山脉图等图,提出了自己关于中国山脉的成因分类,然后从地质构造的观点论述了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及各重要山脉的名称。直到今天翁文灏的理论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初测绘地图考

责任者:翁文灏

年代:1930

内容摘要:
原文发表于《地学杂志》第十八卷第三期,1930 年。1929年,沈阳故宫发现了康熙时期雕刻的铜版《皇舆全览图》,首次引发了国内学者对该图的关注,翁文灏的《清初测绘地图考》是第一篇对它进行研究的文章。

中华民国新地图

责任者: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

年代:1934

内容摘要:
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于1934年编制.
1934年4月20日上海申报馆为纪念《申报》创刊60周年而出版发行,开本24×39CM。由序图、普通地图和城市图3个部分组成。序图7幅,普通地图44幅,按经纬线分幅,人文、地文分幅对照。城市地图2幅。末附地名索引36000余条。
《中华民国新地图》利用了当时中央地质调查所收藏的国内外编制和出版的各类中国地图7700余幅。对各地实测地图一一进行鉴别,收集了1000多处经纬点和高程的观测记录,订正了旧图上很多方位和高程的错误。在中国制图史上首次采用分层设色法表示地形,最早科学地反映了中国三大阶梯地势的基本概貌。
该图集采用新的地图投影:总图采用亚尔勃斯等面积圆锥投影,详图采用多圆锥投影法。对各地经纬度进行系统的更正和推算,在搜集各地经纬度测量成绩的基础上,对中国经纬度网进行了康熙乾隆以后二百年来的第一次大清理,提高了经纬度的精密度。中国地形采用等高等深曲线分层设色的方法,将全国地形总图份二十一层,深度自海平面至七百公尺以下,高度自海平面至六千公尺以上。
《中华民国新地图》自1934年初版发行之后一直未再版过,因此它也可以称作是绝版。《中华民国新地图》为大开本,数据详细严谨、绘制科学精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我国编制、印刷水平最高的第一本现代化地图集。

中国矿产志略

责任者:翁文灏

年代:1919

内容摘要:
《中国矿产志略》发表于1919 年《地质专报》乙种第一号,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本关于中国的矿产志,也是翁文灏在国内发表的第一部专著。全文270页,插图49幅,图版1张,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本关于中国的矿产志,也是翁文灏在国内发表的第一部专著。
翁文灏依据自己对矿床学的研究和实地调查资料,并汇集了调查所同仁的调查报告及中外专家有关中国矿产的记述,“将全国各种有用矿物的矿床地质及产物产量,分类分区节要叙述”。分为三编介绍了矿床学的基本理论和成矿的原因,并详细记载了当时所发现的中国各种金属矿藏和非金属矿藏的地质状况、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开采历史及矿藏的形成、分布、矿业情况。
这部具有学术意义及实用价值的巨著内容丰富、记述精详,对中国矿产资源分布进行了科学分类与系统总结,并从理论上探讨了中国南部金属矿产分带问题,这成为他日后提倡矿产开发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

中国地质约测图

责任者:翁文灏

年代:1919

内容摘要:
为《中国矿产志略》的附图,1:6000000,着8色,4开,这是中国学者编制的第一张着色的中国地质全图,意义极为重大。

中国矿法要义

责任者:张轶欧;丁文江;翁文灏

年代:1930

内容摘要:
1916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成立了修订矿法委员会,聘请英国律师林锡及张轶欧、丁文江、翁文灏等人负责起草《中华民国矿业法》,当年完成初稿大纲,后因政局变动,几经修改搁置,直到1930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才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矿业法》。为了配合矿业法,还公布了《矿业法施行细则》(1930)、《矿业登记规则》(1931)、《土石采取规划》(1931)、《矿场法》(1936)、《矿业监察员规程》(1931)、《经济部国营矿区管理规则》(1938)、《整理全国地质调查办法》(1931)、《管理钨锑运售办法》(1947)等近百种矿业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对后来研究我国矿业权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30年翁文灏在北京大学矿科(经济地质)讲授中国矿法纲要,《中国矿法要义》就是根据当时的讲义编辑而成。该书系统的阐述了矿法在中国的发展及重要性。绪论部分汇总了1914年—1918年颁布的矿业法规及条例,并对法律解释的权限进行了说明;总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矿法的沿革、法理上关于矿权的主义、矿政方针及矿业行政机关的沿革;矿业权部分阐述了矿业权的性质、种类及优先权;矿质及矿区部分介绍了矿质的分类、矿区的地域及面积。

滇缅铁路沿线经济地理调查报告书

责任者:张印堂

年代:1940

内容摘要:
1940年成文,分为上下两册,蓝布包封,稿纸缮写。1939年10月,张印堂带领由刘念生、罗开富、孙毓华、史立常、 曹忠财、李孝芳、邹新核等师生组成的考察团从昆明出发,沿铁路西行,至祥云,南折经滚弄到缅甸的腊戍,再沿公路经畹町、遮放、芒市到龙陵,由龙陵取道腾龙大路,西去腾卫,再由腾东折返保山,然后沿公路东行,经下关、祥云,于1940年3月回到昆明,行程二千五百公里,历时6个月。全书共149页,内有黑白照片205张,参考附图14幅,书中插图15张,图表22张。全文用八个章节分述了调查的线路及范围、沿线经济发展的地理基础、滇缅铁路在启发滇西经济事业上的重要、滇缅铁路在我国国际交通上所占地位的重要、沿线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展望、沿线的经济中心区、滇缅铁路沿线与滇缅沿边的问题、结论。在最后一章结论部分,著者称滇缅铁路“战时为国际交通之命脉,战后亦为对外贸易之枢纽”,“此艰苦伟大之铁路工程,如能早日完成,迅速利用,是则吾人馨香以祝祷之者也。”
“沿线经济发展现状及展望”部分为本文的精华部分,重点对农作物、经济作物及矿产进行了论述。作者用地理学家的视角对滇西一带受地理特征、气候因素等影响的农作物的分布、种植及相关联工商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可以倡导种植的8种经济作物:桑、茶、棉、麻、甘蔗、油树、咖啡、树胶;矿产部分重点论述了沿线煤、铁、盐的分布、开采、生产、运输及销售,并提出用新法取代土法、招徕移民、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等措施来推进滇西矿业的发展。
在文中,作者对沿线经济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同时作为关注边疆地理的学者,对铁路沿线的居民迁移、未定界地政治、货币、语言、国际政治等问题具有所涉及,提出“未定界地虽属边荒,然对我国西南边陲国防上及滇缅铁路交通上之关系,至深且巨,应早日设法恢复为宜,断不能遗诸他人,供其为蚕食之阶梯,关心滇缅铁路之前途者,更不容忽视此问题也”,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学者忧国的国家观念意识。
1942年,国民政府组织评选近年的优秀科研成果,张印堂因为在滇缅铁路沿线经济地理考察中的出色表现,成为当年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地理学家。西南联大在1942年的第二届年度科研奖励大会上,也对1939-1940年的滇西考察团进行表彰,“滇缅铁路沿线经济地理”获得社会科学类的三等奖。1943年7月,此次考察成果以《滇西经济地理》为书名作为《西南文化丛书》的第一种优先出版。

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

责任者:丁文江

年代:1913

内容摘要:
1913年,丁文江被任命为工商部佥事,即起草了《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陈述地质调查在发展实业、建设国家中的重要性和应处的优先地位,提出成立地质研究所以培养地质调查人才,组织地质调查团,开展地质调查的具体方案。在丁文江的积极推动下,工商部决定成立地质研究所,培养年轻人才,同时将原地质科改组为地质调查所,从事实地调查工作。
《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是中国地质学发展史上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