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赏析
首页名作赏析
视图 列表

庐山地质志略

责任者:李四光

年代:1932

内容摘要:
1930年,吴宗慈先生拟编撰《庐山志》,约请植物学家胡先骕、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参加。1931年和1932年,李四光两次到庐山进行科学考察,对庐山的地形、地层、地貌、构造及构造运动、山体形成时期等做了详尽的考察,完成《庐山地质志略》。从地质科学的角度,揭示了庐山的真面目。首次提出和阐述了庐山有关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论断,成为中国第一位提出第四纪中国存在冰川的地质学家,开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

广西罗城黄金寺门附近地质

责任者:李捷

年代:1936

内容摘要:
1936年1月6日,丁文江在湖南长沙逝世。中国地质学会将《地质论评》第1卷第3期作为《丁文江先生纪念号》出版。因丁文江先生生前特别注重对川湘云贵以及广西等地的调查,奠定了西南地质系统的工作基础,李捷特将自己在1933年在广西罗成黄金寺门进行的地质调查,进行整理成文《广西罗城黄金寺门附近地质》,以表示对自己业师的深切怀念。

中国地质变迁小史

责任者:李四光

年代:1923

内容摘要:
李四光著,1923年,商务印书馆。讨论了亚尔艮时代、寒武纪至奥陶纪、志留纪至泥盆纪、葭蓬纪至二叠纪(煤纪)、三叠纪至株罗纪及株罗纪以后的中国地势的沿革。

南京栖霞石灰岩之地质时代

责任者:赵亚曾

年代:1927

内容摘要:
文中分析了前人对栖霞石灰岩的研究,并结合栖霞石灰岩的分布及其化石情况,论证了栖霞石灰岩的地质时代应为上石炭纪。文中对南部的栖霞石灰岩与北部的太原系进行比较,认为栖霞石灰岩代表特殊的太平洋生物群区。

栖霞石灰岩之腕足类化石

责任者:赵亚曾

年代:1927

内容摘要:
文中研究了长江下游栖霞灰岩中的腕足类化石,并报道了“栖霞石灰岩之腕足类化石”8属、10种、3个未定种,其中1个新种。

四川地质简报

责任者:赵亚曾

年代:1929

内容摘要:
1929年6月,赵亚曾只身前往峨眉山,用5天的时间完成峨眉山地质图、地层剖面图,并搜集了大量化石,成为中国第一个亲履峨眉山的地质学家。在地层剖面图中,准确地划分出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二叠系玄武岩及三叠系、侏罗系等地层。峨眉山工作后,又前往四川彭县白水河铜矿区考察地质。他发现在白鹿顶、小鱼洞、天台山等地,二叠纪石灰岩逆掩在“侏罗纪煤系”(后修改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之上,造成一系列飞来峰。文中,这些飞来峰清晰无误地勾画在地质图及剖面图上。这是中国地质学家第一次揭示阿尔卑斯型纳布构造在中国境内的存在,为后飞来峰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中国长身贝科化石

责任者:赵亚曾

年代:1928

内容摘要:
原文载于《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5号第2册、第3册,1928年。上卷为长身贝类、下卷主要为戟贝亚科、长身贝亚科和李希霍芬贝亚科。在此2部专著中,对晚古生代这一类重要化石作了综合性的深入研究,对名词术语进行了整理和厘订,同时修正了分类的原则,提出以贝体轮廓、外表装饰和内部构造3个主要形态因素作为分类的基本依据。创立了瓦根贝、纹线长身贝、细线贝3个新亚属,还建立了34个新种。赵亚曾的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科领域的发展。特别是他提出将内部构造作为重要分类依据的观点,较当时采用单一特征为主的分类是一大进步。

陕西石油矿报告

责任者:朱庭祜

年代:1914

内容摘要:
宣纸手稿本。报告有2册,由数篇报告组成。1914年7月朱庭祜先生对陕西省内石油矿的储量、油质、开采情况进行勘察并试井7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认定其无发现大油田的可能。

陕西地质汇志

责任者:朱庭祜

内容摘要:
宣纸手稿本。该书为朱庭祜先生对陕西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后撰写的报告。内容包括陕西地质纪略及陕西矿产两部分,对秦岭东部及西部的地质、岩层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

湖南地质旅行报告

责任者:朱庭祜

年代:1917

内容摘要:
1917年,宣纸手稿本。书中详细描述了湖南省的地层、地质构造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奠定了湖南地质研究的基础。